家长带娃看《南京照相馆》被讽?某教师博主称“这是在灌输仇恨”
最近网上一刷又是关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讨论,气氛直接拉满。不夸张地说,我看到有些人因为家长带娃进电影院,被嘲成“培养仇恨”,真是忍不住想问一句,你们到底咋想的?难道历史就应该当没发生过?
最近网上一刷又是关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讨论,气氛直接拉满。不夸张地说,我看到有些人因为家长带娃进电影院,被嘲成“培养仇恨”,真是忍不住想问一句,你们到底咋想的?难道历史就应该当没发生过?
而动画片火了之后,版权全部在电影商的手里,它不会涨价,不会拒演,也不会老去,只要IP火,一直都可以赚钱,就像开了金矿一样,源源不断地淌出钱来。
然而就在昨天,又有两条热搜刷屏社交平台,一条叫做“南京照相馆炸出多少洗地党”,另外一条则是“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,日本网民跳脚”,这两个话题,也代表着两股刺目“妖风”,非常值得我们警惕。
相机的快门声与枪炮的轰鸣交织,照片不再只是光影的定格,是真相的凭证,是权力的镜像,是人性的显影,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未曾弯折的脊梁。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以“照相”为密钥,通过一家照相馆里交织的命运轨迹,将宏大历史叙事浓缩于方寸光影之间。自7月25日全国公映以来,
他表示,14年抗战,从被动挨打到赢得胜利,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,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、众志成城,才最终赶走了侵略者。希望这部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后,形成一种凝聚力。
前几天,我们几位电影主创重回南京。与电影里那个断壁残垣的城市相比,眼前的这座城市高楼林立、鳞次栉比,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而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,88年前,日军曾在这里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,我们不会忘记敌人曾如此丧尽天良,更不会忘记,那些为抵御外侮
《南京照相馆》连续十日单日票房破亿,目前票房已达17.7亿。据猫眼专业版数据预测,该片最终票房在33亿+,若后续《东极岛》等影片无法对其造成影响,那再复刻一下《孤注一掷》的成绩也未尝不可。
上映10天,票房冲破15亿,预测总票房飙到40亿,2025年暑期档最炸的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,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。 但比票房更猛的,是日本网民的集体破防。 中国驻日大使馆一条介绍电影史实的推文,瞬间被日本网友攻陷。 最高赞评论叫嚣“南京大屠杀是谎言”,还有人狡辩
在很多人眼里,暑期档哑火似乎已成事实。但去年这个时候,关于暑期档的新闻同样倾向于悲观,只是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有预期中那么坏。
影片感染力:《南京照相馆》通过精彩的剧情、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历史内涵,深深打动了观众。它让人们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激发了大家想要深入了解南京过去的欲望。比如影片中对南京老街道、老建筑的呈现,以及对当时人们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,都让观众
马库斯捐赠的这些照片并非普通的老照片,它们记录了日本侵华时期的血腥暴行:坍塌的建筑、流离的难民、刺刀下无助的生命……部分影像甚至沾染了血迹,背后更写满了马库斯的外祖父亲笔的注解。
改编自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国战俘事迹的《东极岛》已定档8月28日在香港上映。另一部相同题材的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,已于7月24日在港上映。《里斯本丸沉没》讲述了1942年10月,关押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侵华日军运俘船“里斯本丸”号从香港前往日本。由于日军没有
在这7部新片里日军成了“被迫参战的可怜人”,核爆成了“无妄之灾的悲剧”。
一部电影,它的名字往往是第一印象。对于中国电影来说,这个“第一印象”在走向海外时,往往要经过翻译这道关卡。最近,陆川导演的《南京照相馆》以其独特的英文片名“Dead to Rights”引发了不小的争议。
这本应是国产影片的一次集体胜利,尤其是在当下全球舆论复杂的大背景下,这类直面历史真相的作品,显得尤为珍贵。
一时间央视新闻、人民日报等一众官方媒体争相转发庆贺,可偏偏有些人却要和官方作对,发文抵制《731》不说,甚至还声称要每天举报一次,电影不下架誓不罢休。
电影上映后,不仅在中国国内颇受关注,日本也有新闻报道。25日上映当天,相关报道一发出便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强烈抗议。当然,这帮人的说辞还是老一套,诸如“南京大屠杀不存在”、“30万人人数造假”等,这些都是几十年前就常见的论调。
虽然已经提前预备好了大量纸巾,也听闻了诸多的落泪场面复述,但没想到电影却可以拍得如此克制。
这次行动的指向,很明显是为官宣定档的《731》站台。这说明,所有针对731的恶意炒作,都是有目的的敌对行动,必须坚决打击。
在这个炽热的夏天,暑期档电影市场持续火爆。截至今天(8月6日)15时,2025年暑期档(6月-8月)总票房(含预售)已成功突破74亿元。其中,7月底上映的多部影片表现亮眼,为暑期档再添一把火,而8月的新片也将陆续上映,为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观影体验。